被动考题?改中性名别抹杀个性 创造品牌文化好机会

https://www.8bo8.net_2020-12-04 16:10_来源:新浪体育

  稿件来源:孙雷没有红 孙雷没有红

  “中性名”来了  

  一纸通知,留下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,让大多数的职业足球俱乐部都需要重新考虑自己叫什么名字。“中性化”的标准让许多人不知所措,过去许多年,为逐利而卖名的经验倒是丰富,但我们几乎没有过“中性化”的文化。

  11月30日,石家庄永昌官方发了条微博,征集俱乐部全新的中性名称。一天之后,这条微博下的评论已经接近700,许多内容是这样的:

  大多都是调侃、抖机灵,甚至讽刺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少数几个真诚的建议,集中在了“石家庄解放者、石家庄FC、石家庄人、石家庄城这几个名字上。”

  有媒体预测,接下来许多俱乐部的改名方案,都集中在了“FC”上,所谓“FC”,便是足球俱乐部,“北京队”、“深圳队”、“上海队”、“广州队”、“江苏队”……

  改“中性名”,到底是为了确立个性,还是为了抹杀个性?

  如果广州恒大改名叫做“广州足球职业俱乐部/广州队”的话,那么广州富力呢?

  并不是让自己的品牌个性更加突出,配套更加齐全,而只在政策背景下,最大可能获取利益、覆盖人群、显得官方的土匪思路而已。时至今日,我们仍然在用这样的方式理解命名,

  与此同时,许多俱乐部的名字,都陪伴球迷度过了足够长的时间,不仅有认知,而且有了感情。比如“北京国安”、“上海申花”、“山东鲁能”、“河南建业”等等。对于这些俱乐部的球迷来说,在2021年支持一个全新名字的俱乐部,大概率是件别扭的事儿。

  这些虽然与企业有关,但名称本身寓意没问题的俱乐部,都用了超过20年来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化基础,却可能在一朝之间被抹杀掉,这又是为了什么?

  说到底,为什么要改“中性名”?按照现下的路子,改“中性名”会带来什么,丢掉什么?

  一切要从一笔旧债说起,那是1994年的事儿了。

  摸着石头出发  

  1992年,中国足球开始为即将到来的职业联赛着手准备。6月22日-27日,在北京红山口进行的全国足球工作会议上,决定了足球改革的方向。从“体制”向“市场”靠拢,很重要的一件事,是改变参赛球队的身份。

  大连成为了动手最早的一支球队,会以后仅仅一周,他们就将原先的“大连市足球队”改组为“大连足球俱乐部”,并在1994年3月,首届甲A开赛前夕更名为“大连万达足球俱乐部。”

  “大连万达”,注册地+大股东的组合,成为了中国首批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常用命名方式。从1992年到1994年,“北京国安俱乐部”、“上海申花俱乐部”、“广州太阳神俱乐部”、“广东宏远俱乐部”、“四川全兴俱乐部”等俱乐部分别诞生。

  有些不同的是“山东泰山足球俱乐部”,他们并没有实际上脱离“体制”,所以成为了甲A元年唯一加入了中性名(泰山)的俱乐部。1994年年初,济南市政府出资赞助,参与了俱乐部的管理,俱乐部也更名为“山东济南泰山足球俱乐部”。

  有趣的是,正因为当年“非职业化”的操作,他们反而成为了罕有的,有机会沿袭曾用名的俱乐部。

  说回上世纪90年代。无论是“国安”、“申花”、“宏远”、“万达”、“全兴”还是“太阳神”,本身企业名的立意和寓意都好,名字的格局也都大气。所以对于球迷来说,接受起来不难。可“沈阳六药”、“吉林三星”等队,就只剩下广告感了。

  允许企业或品牌成为球队的名字,自然会让俱乐部的大股东满意,似乎也没什么不合理。毕竟当时最重要的事,是完成“体制”到“市场”的改革。对于当时的从业者来说,要做的事太多,根本注意不到、也理解不了俱乐部名称这件小事,到底会对未来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。

  和日韩联赛不同,中国的足球联赛是从体制到职业的。带着商业化思路运营职业联赛和俱乐部,对于大多数从业者来说,都是极其陌生的。

  事实上,无论是“北京国安”、“上海申花”、“大连万达”、“四川全兴”、“广州太阳神”还是“沈阳六药”,并没有在当时成为职业俱乐部,而仅仅是与地方体育局关联紧密的大企业球队。

  顶着“职业化”的名,完成的却是“半商业化”的事儿。从一开始,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到底要往哪个方向走,就是件没被想明白的事儿。

  从大企业球队到职业俱乐部  

  韩国K联赛的俱乐部前身,大多是大型企业。事实上,中国球迷熟知的“水原三星”、“浦项制铁”、“城南一和”等俱乐部名,实际上大多是上世纪的旧有名。

  以“浦项制铁”为例,这支俱乐部是1973年成立的浦项综合制铁足球队,是典型的大企业足球队。在当时,无论是经营理念,还是俱乐部形象,都和如今的中国“职业”俱乐部没什么区别。

  1995年,俱乐部考虑朝着“中性化”名称改进,并很快有了结果:浦项Atoms。

  所谓Atom,便是著名漫画《铁臂阿童木》的主人公阿童木了。本来这是个不错的融合:人型+铁元素,但俱乐部很快就遇到了麻烦。浦项方面完全没有得到《铁臂阿童木》版权方的许可,这次改名,属于非法擅用。

  1997年,俱乐部顺着原有方向,将名称调整为“浦项Steelers”,便是现在的“浦项铁人”。虽然经历了试错,但既能代表原有企业的历史,又有着好的寓意,“Steelers”算是个美好的结局。

  而另一支俱乐部“水原三星蓝翼”,则是在1995年创立之初,就定名如此。“Bluewings(蓝翼)”是个凭空创造的词,也没有角色感,但强调了球队的主色调蓝色。

  多年前,我曾到水原探访这家俱乐部。工作人员介绍说,俱乐部的队徽上并没有体现“三星”,只有“水原”和“蓝翼”的元素,这是为了打造俱乐部本身的品牌,希望球迷和俱乐部的纽带更加牢靠,别被商业元素带走了。

  无论是俱乐部的官方网站,还是有关宣传的方方面面,都隐去了“三星”的元素。俱乐部的少年兴趣班,名字叫“Little Wings(小翼)”,这是顺着蓝翼的思路延展的品牌,并渐渐铺开形成俱乐部自己的文化。

  而蓝翼的球迷们,会在每个水原主场的开场时,集体喊一次“水原三星”,再之后喊的,便只剩下“蓝翼”了。这是球迷自发的行为,为的是保护文化的情况下,向提供资金支持的三星集团感谢。

  为什么这些原本就拥有球队的大企业,会主动保持和俱乐部之间的距离呢?

  所谓职业俱乐部,是通过获得明星球员和教练,获得比赛成绩等方式增加自己的曝光率和知名度,获得更高的营业收入。

  这些收入从哪儿来呢?

  以日本的浦和红宝石俱乐部为例:

  2019年,俱乐部的事业收入达到了82亿1766万日元(约合5亿1681万人民币),年度纯利润为6198万日元(约合390万人民币),连续7年盈利。

  而所有事业收入的约86%,都来自三大支柱:

  门票(总收入的约28%)、广告赞助(≈47%)、周边(≈11%)。

  一部分的收入来自球迷,一部分的收入,通过球迷,来自其他商业机构。